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培养  »

我在斗口的那些事

发布日期:2019-07-26  作者:刘蓉  来源:  点击量:

  2015年9月,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到,完成了我入学的第一步。我真正的成为了一名西农学子,十分自豪,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研究生第一年上基础课,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和梳理,在这一年期间的某一天我来到了斗口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以下统称斗口试验站)。

  2016年4月9日,第一次来到了斗口试验站,这次主要是对叶绿素仪和光合仪进行现场培训,由朱建楚老师给我们讲解,他的讲解细致入微,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记录,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随后进行现场示范和操作。第一次接触光合仪感觉特别的难学,尤其是仪器的组装,组装好仪器是成功的第一步啊。而当天也正好是前任孙其信校长对斗口试验站的视察,我们很荣幸看到了孙校长,孙校长的深切问候让我们感动。2016年6月4日,第二次来到了斗口试验站,这次主要帮助在斗口做实验的同门收小麦,他们收完小麦就该我们种玉米了。由于第二次来还不知道“武装”自己,防晒衣、帽子、口罩什么都没带就跟着老师来了,而站上的同门们包的只剩下眼睛了,站在毒辣的太阳下我傻眼了,还好下图带红色帽子这哥们给我一口罩,老师给我一顶草帽,才化解了我的尴尬。同时,让我感受到了同学情、师生情,让我觉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支援军,我的后备力量非常强大。吃一堑长一智,回来之后我就把那些“装备”买齐全了。大概在站上两天的时间,试验地的小麦收完了。于是,就在我们规划即将种玉米的试验地上第一次取土样,取土样采用“五点取样”法,不知道怎么用土钻,张叔叔便示范给我们,教我们力度拿捏要到位,否则“吃力不讨好”,虽取上土,但很吃力。在张叔叔的施教下,我们顺利完成了取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我们将这些土样视为“宝”,就像带着胜利的果实,心里充满喜悦。对斗口试验站的第一印象相当好,而我的试验从这里开始。

  

  查阅大量文献,和我的导师海江波老师最终商讨确定了我的试验。2016年6月12日,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斗口试验站,这一次比上一次多了些熟悉感,更多的是责任感。我的试验种在了这里,我就要对它负责。第一次来种地,真的是找不着北,一方面,因为以前真的就是书本知识,从未实践,无从下手;另一方面,我真的在找北。根据我试验的设计,第一步画小区,一共42个小区,那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量好行距、株距,满地跑着叉杆、画线、起垄等。我的导师更是亲力亲为,现场指导,让我深切感受到海老师对农学事业的热爱,同时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这天我学会了画小区。第二步种玉米和施微肥,根据我的种植图,每一个小区除重复外处理都不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而这时候一定要拿好种植图,找好方向,将种植图朝向北不能随意转动,否则就会出错。这天我学会了找方向和看种植图。试验种在了这里,我的心也留在了这里。

  

  由于学校的课还没上完,所以来这里也只能断断续续,我正式住在这里是在7月份,那时候天气不是很热,而农村的晚上还有一丝丝的凉意。住在这里最大的方便就是能对我的试验地进行随时观察,尤其每个时期对玉米的采样、处理和测量。记得第一次苗期采样,在我认为做好充足准备后便和留学生关剑一起下地取样,因为他的试验地跟我在一起,苗期的玉米苗还特别小,两个人足够可以,但是第一次没时间概念,中午吃完饭没休息就下地了,那时候的太阳正毒辣,在取了十几个小区样之后,头晕目眩,赶紧坐地头休息,头埋在膝盖上半天才缓过来,看着一地的玉米,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下去。在接下来的每一次取样、处理样、测指标我都要规划好时间、查阅好方法、准备好工具,一遍一遍地熟记方法,一遍一遍地检查工具,多少次夜里失眠,多少次心急如焚。试验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试验的结果,每次处理玉米样真是让人操碎了心,记得有一天夜里3点,突然狂风暴雨,我猛的坐起来跑到外边看我的样,我的样好好的在屋檐下躺着,而夜里洗的衣服却在狂风里起舞,管也没管扭头就去睡,那时候只想着我的样没事就好。

  因为是第一年试验,基本没有经验和方法,所以就到处请教、查文献,再结合自己的试验,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一年下来,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学会了基本试验操作,学会了与人沟通协商。我更加敬重那些为农业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第二年的试验是在2017年6月10日,这一年的我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所有试验,同时还能指导师弟师妹们的一些试验操作,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海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这段经历终生难忘。

  

  

  斗口充满情

  斗口试验站位于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留学生关剑更是受到大家的欢迎,只要跟他走在路上有人看见我们就会老远打招呼,他已经成了云阳镇的“明星人物”,这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留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好客之道,让我们感受到斗口处处充满情。

  斗口试验站后勤由郗洛延老师管理,每次去郗老师给我们发放被褥,安排床铺,冬天给我们烧热水,夏天给我们降署汤,无微不至。有郗老师在就觉得有个大家长在带领着大家,一点都不会觉得无助。斗口试验站的住宿条件也在不断完善。以前没有澡堂,学生们下了一天地之后的汗臭味也只能在宿舍端盆水擦擦,现在盖了新澡堂,十几个浴头,学生们再也不怕没澡洗了。有时候在实验室处理样晚了,负责拿钥匙的汤叔叔也会等我们洗完澡再锁门,这份情意让我们感动。试验站的食堂也整修过一次,扩大了一些,增加了消毒柜,置办了好多厨房用具。食堂阿姨做的饭也特别好吃,不知道是不是每次下地的原因,每顿饭都吃得好多,阿姨一周不做重样饭,每天都让人很期待,而每次下地误了点阿姨都会留把钥匙给我们,真的让人感动。

  

  

  

  在这里对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王阿姨,王阿姨是我请的工人,她好像特别需要干这么一份活,每次干完活都要跟我嘱咐下一次一定记得叫她,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我了解了她的故事之后,我更多的是心疼。王阿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小儿子读了技校已早早出来打工。谈到大儿子王阿姨满脸的骄傲随后又是满脸的忧愁,大儿子2017年毕业,刚毕业年薪12万,但王阿姨还是感叹买不起房,所以王阿姨特别辛苦的工作。王阿姨家有几亩菜花地,干活的那段时间刚好要给菜花套袋子,王阿姨每天都是5,6点下地给菜花套袋子,头上戴着探照灯,套好袋子由王叔叔拿去市场上批发,然后到8点的时候再来站上干活,起初她每次都会迟到,有些生气,但得知她在这之前还要下地,让我震惊。王阿姨由于常年干重活腿已变形,经常用什么东西包裹着看上去又胖又肿,才刚50出头的王阿姨跟同龄人没法比。但王阿姨很乐观,做事很认真,她对人生的态度和她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也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每当懒得不想动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王阿姨,她这么辛苦,我又有什么理由叫苦。

  在斗口试验站的这2年认识了很多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值得我去学习。门房的吴叔叔,每次我晒的样他都会给我操心;管仓库的王叔叔,每次去仓库取东西他都会及时来开门;管试验地的焦叔叔,总是不忘及时浇水;等等还有很多人给我的试验不少帮助。总之,斗口这个地方让我锻炼了,让我成长了,让我从这里飞翔。

  时间飞逝,2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在斗口试验站的试验也已结束,回顾2年的时光真让人不舍,希望若干年以后还能去这个地方,看看曾经种过的地,走走曾经走过的路,见见曾经见过的人。最后,希望斗口试验站越来越好,让更多研究生来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