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培养  »

斗口小记

发布日期:2019-07-26  作者:祁皓天  来源:  点击量:

  2017年9月,渡过了一个漫长暑假的我,正式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通过与海江波老师的交流,得知我今后的试验将在三原县斗口试验站展开。心怀着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憧憬,让我对斗口试验站也有了一丝的期待。

  在我的印象里,对斗口试验站最深刻的仍是初秋的早晨,第一次到斗口时,路口盛开着的向日葵用它们特有的方式迎接我们的到来,充满朝气,热情洋溢。从试验站宿舍到试验地的水泥路两旁,种着两排白杨树,也有不少年头了,第一次去的时候,叶子还顽强的挂在树梢,风一吹,发出唰唰的声音,置身其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那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舒畅,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场的那段难忘的童年时光。农场和斗口站一样,在主干道两旁种了白杨树,我和我的伙伴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这条路上经过,一如我和我的同学们每天在试验地与宿舍间往返一样。因为童年的经历,我对白杨树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让我对斗口试验站也增添了几分喜爱。

  斗口试验站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多少人的,虽然人不多,但是却并不冷清。站上的老师职工都很热情,他们很愿意和你聊天。习惯了城市的冷漠,突如其来的热情还有点让人不适应。食堂的阿姨每天都会询问我们饭菜是否可口,下一顿米饭还是面食,每一餐都变着花样满足我们的需求。站上的郗老师也很关心我们学生的住宿,给我们一种家的温暖。怪不得之前师姐说,斗口试验站真是一个世外桃源,来了真的就不想回去了。

  来到斗口试验站是睡不了懒觉的,倒不是这里不允许睡懒觉,而是在这里大家都会养成一个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个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熬夜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难得。我们能够自觉地养成这个习惯,是因为在斗口试验站的日子实在是劳累,让你不得不养成这个习惯。当然劳累过后,也收获了知识与同门之间的情谊。

  种地对于城市里生活的人还是一个挺新鲜的事,对年轻人更甚。连续几天的秋播也给了我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群年轻人在老师的协调下,从翻地施肥划小区到搬运播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这一次经历,把我这个刚入学,与老师同学还不是很熟悉的新人,和大家牢牢地团结了起来。同学们吃苦耐劳,互相帮助的品质,同样鼓舞着我,给我精神和力量。经过几天的播种,切身体会了粒粒皆辛苦的辛苦,让我这个吃饭挑剔的人,胃口大增,再也没有剩过饭。一方面,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需要更多地能量,另一方面,粮食的来之不易刻在了我的心底。

  不同于师兄师姐们长期驻站,研一的我还没有机会,最长时间也只不过是10天而已。不过正是这十天,为我打开了农学的大门。老实说,作为一个植保专业转到作物专业的学生,底子还是很差的。虽然也有自学了一些栽培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还是相差甚远。在了解过大致的试验方案后,我也查阅过相关的资料文献,现在看来有的一知半解,有的走马观花,可是当时却以为自己了解了,明白了。到了开始试验之后,品种、播种方式、施肥、处理等为什么这么设置,这些处理的区别在哪、该怎么检测等等问题都涌到我的脑海里,有些问题老师师兄师姐可以解答,有些问题还得自己再看资料文献,这些曾经似懂非懂的知识,回过头来看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就是在这个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果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试验站的围墙上有一句话“将产学研结合”,我是十分认同的。在试验站也让我明白书本里的知识是一回事,运用到实际生产又是另一回事了,不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和研究就永远不能为我们服务。就在不久之前,我就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出了差错。老师把打除草剂的任务交给了我,结果调查时发现产生了轻微的药害。在施药剂量合理的情况下仍产生药害让我十分不解。通过与老师沟通原来是因为在打除草剂的过程中,我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我将药筒中剩余的药剂再一次均匀的打在试验地里,悬乳剂在药筒中更易沉淀,剩余的药剂浓度一般浓度都略高,实际生产中,除草剂不像杀虫剂和杀菌剂对作物相对安全,除草剂更容易产生药害,因此多余的除草剂宁可倒掉也不会重复施用,这在书本上是学不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的经验。还好这次药害不严重,对整体试验并不影响,但它却是一个警醒,告诫我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一定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当然,以后还有更深刻更有意义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解决,来实现一个农学研究生的价值。

  到斗口试验站的次数多了,就会多多少少对试验站的历史有所了解。于右任先生故居斑驳的砖墙,在静静的诉说着这里的历史,传承着这里的精神,是对西农校训“诚朴勇毅”四个字的最好诠释,是老一辈西农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田园荒芜,人们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于先生目睹家乡人民遭受灾害的惨痛景象,遂产生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救民于水火的伟大抱负。于先生以自己祖遗和本户族约三百亩土地为基础,又以公平价格收买客户出卖的千余亩田地,于1931年办起了斗口村农事试验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建第二办公室时,他亲笔书写办场宗旨,设碑立嘱:“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所有田地除祖遗外,皆用公平价钱购进。我去世后,本场不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以后于氏子孙有愿归耕者,每家给以水地六亩,旱地十四亩。不自耕者,勿与。”后请长安王尚玺刻石,镶于第二办公室前壁,一直保留至今。一百零五个字的阐述中,充分体现出了右任先生尚农爱农的崇高品格和为国家农业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意愿。抗战初期,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要求,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当时的陕西省委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此举办了第一期青年培训班(即后来正式命名的安吴堡青训班)。彼时的斗口试验站迎来的150名培训学员,成为抗日救国的重要见证者。建国后,老一辈西农人扎根斗口,在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完成了“陕棉401”“陕棉1155”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种的选育工作。如今的斗口试验站已是耄耋之年,它如同一位长者,庇护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农学学子茁壮成长。  

  了解斗口试验站的历史,让我觉得学习农学也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如于右任先生创办斗口试验站之初衷一般。几十年来,一批批的农科专家带着对“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深深憧憬,在斗口试验站扎根生长,埋头科研,教民稼穑,忧民之忧,苦民之苦,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发光发热,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现如今,我们新一代的农学学子,也应该铭记斗口试验站的光辉历史以及在这里扎根的农学前辈,肩负起历史使命与担当,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己任,为推动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孙校长曾经说过的“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是我们每一个在斗口试验站参与试验的学子的责任与使命,更是我们每一个西农人之于农业、之于国家的郑重承诺。

  能够进入农学院学习,感觉自己很荣幸。因为在这里我不仅能从老师身上学到宝贵的知识和精神,还能体会到过农学带来的那份收获的喜悦。能够在斗口试验站展开试验,感觉自己很幸运。因为斗口试验站是一个好的平台,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的连接起来,给予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一个好的契机,能够让我秉持自己的初衷,挥洒汗水。“万木参天起白杨,玉屏翡翠护农场,余生誓墓知无日,白首依依去故乡。”希望我们承于右任先生之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